发布时间:2025-05-06 16:01:57 点击量:
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近期公开表示,对中国加征145%的关税无法长期维持,这一表态反映了美国国内对高关税政策的反思与调整压力。以下从政策可持续性、经济影响及中美博弈态势三方面分析其背后逻辑:
美国内部经济矛盾凸显
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模型显示,若对华加征145%关税,将导致全球GDP损失0.8%,其中美国自身承担0.5%。这一数据表明,高关税政策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的贸易保护目标,反而对美国经济造成显著反噬。企业成本上升、消费者物价上涨、供应链断裂等问题,迫使美国政府重新评估政策代价。
企业与民众反对声浪
沃尔玛等美国大型零售商曾警告,高关税导致进口商品价格飙升,部分商品甚至出现断货。民众生活成本增加,企业利润受损,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高关税政策的不满。这种压力促使政府内部对政策调整形成共识。
全球供应链重构风险
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,其产品在美国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。即使在高关税背景下,美国仍有约1200亿美元的自华进口商品获得豁免,占比近三分之一。剩余产品中,部分美方采购商仍愿意承担关税继续进口。这一现象表明,美国试图通过人为设限改变全球供需结构的努力,违背了市场规律和全球分工逻辑。
通胀压力与经济衰退风险
高关税直接推高了美国国内物价水平,加剧了通胀压力。同时,企业成本上升导致投资意愿下降,就业市场承压,经济增长动力减弱。美联储在应对通胀与经济衰退之间的平衡中面临两难,进一步凸显了高关税政策的负面效应。
中国反制措施的威慑力
中国对美商品加征125%关税,并同步实施稀土出口管制,展现了“以我为主”的战略定力。这些反制措施不仅精准打击了美国相关产业,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坚定立场。美国的政策调整,部分源于对中国反制能力的忌惮。
全球贸易秩序的重塑需求
当前全球贸易体系面临多重挑战,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。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,其贸易政策的调整对全球贸易秩序具有重要影响。贝森特的表态,可能预示着美国将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多边贸易框架,寻求与中国在平等、尊重、互惠的基础上开展对话。
关税政策的阶段性调整
尽管贝森特表示高关税无法长期维持,但美国可能采取“渐进式降税”策略,逐步缓解国内经济压力,同时避免在贸易谈判中处于被动。这种调整将取决于中美在贸易、科技、金融等领域的博弈结果。
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
中美之间的竞争已超越贸易层面,延伸至科技、地缘政治等领域。关税政策的调整虽能缓解短期矛盾,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两国关系的结构性矛盾。未来,中美需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,避免陷入“修昔底德陷阱”。
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机遇
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,其政策互动对全球治理体系具有深远影响。高关税政策的不可持续性,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契机。各国需加强合作,推动贸易自由化、投资便利化,共同应对气候变化、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。